航空机务保障“三问”
施金铖正在检修战机。郑煦洋摄
“业精于勤,行成于思。”我认为这是干好机务保障工作的关键。
2010年,我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,成为空军航空兵某部的一名机械师。15年的军旅生涯,我见证了多型战机列装部队,空军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日常工作中,我总结出一套航空机务保障“三问”的经验做法,经常与战友们讨论分享。
何为“三问”?
一问“机件是什么”。战机系统结构复杂、机件种类多、功能各异,航空设计师往往用最精炼的文字概括机件名称与功能,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此加以熟记。有的机件名称虽然只有细微差别,但因设计功用不同,维护重点也大不相同。例如,燃油温度传感器和滑油温度传感器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,但是前者的功能主要是监测燃油温度,防止战机主泵出现壳体卡滞、损坏等问题;后者则用于监测滑油温度,及时告警滑油超温稀释,确保战机传动机构安全可靠。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学习理解,能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,形成知识体系,同时防止误操作发生。
二问“机理为什么”。这一步是研究机件功能如何实现。随着战机迭代更新,系统功能更加复杂,一旦没有学懂悟透机理,认知偏差容易导致操作失误,为保障工作带来风险。对机务人员来说,首先要熟记结构图和原理图,重点要学懂各系统功能。在日常机务保障过程中,我会边操作边向新战友提问:“系统是通过什么原理实现这一功能的?”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,这种启发式教学,可以让新战友快速掌握专业知识点。
三问“维修靠什么”。首先靠过硬的维修本领。机务保障大多是周期性、重复性工作,例如更换战机轮胎,机械员需要通过成百上千次拆装训练,形成“肌肉记忆”,才能在任务中做到“快、稳、准”。其次要勤于思考、善于总结。对于机务人员来说,每次排除故障任务就像是考试,必须掌握这道题的全部知识点,才能取得好成绩。有时不仅要分析故障表象,更要思考系统工作原理,列举诸多可能原因进行比对排查、举一反三。任务结束后,应当认真做好复盘工作,“故障原因是什么”“问题堵点在哪里”“换个思路怎么办”……这些问题梳理与经验总结,有利于我们熟练掌握装备性能、摸清装备底数,提高故障处置效率。(李司央)
[ 责编:王文韬- 时政微观察丨从三枚勋章展望习主席俄罗斯之行
- 航空机务保障“三问”
- 一见·特殊历史节点,三个关键词看习主席俄罗斯之行
- 有声海报丨不忘清风来时路——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
- 钢铁防线钢铁兵:记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
- 时政微观察丨科学谋划“十五五”,总书记给出行动指南
- 有声海报丨不忘清风来时路——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”的焦裕禄
- 美媒爆:为躲避也门胡塞武装袭击,美“杜鲁门”号紧急转向导致舰载战斗机坠海“沉没”
-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
- 一见·这次上海考察,总书记为何关注人工智能
- “军营创客”活跃在保障一线
- 第一视点丨以心相交者,成其久远
- 联播+|中央为何要求加快推动这个“一体化”?
- 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扎实做好组织生活会准备工作的探索实践
- 第76集团军某旅开展低气象条件下飞行训练
- “和平方舟”的“中国处方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