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丝编传承人程丽:以竹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桥
中新网上海3月22日电 题:竹丝编传承人程丽:以竹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桥
作者 高志苗
一根青竹可以产生何种能量?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丝编传承人、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创始人程丽的答案是国际交流和助残扶弱。
来自四川的程丽自幼便与竹为友,房前屋后成片的慈竹是她儿时的记忆。1996年,程丽带着一身技艺来到上海,在朋友的帮助下,她编出茶具、扇子等物品放在宾馆寄售渐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2008年,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当时,全国能掌握竹丝编织技艺的仅十几人,手巧的程丽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。2018年,竹丝编入选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程丽成为该项目传承人,她致力于竹丝画的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的传承。

2010年上海召开世界博览会,彼时的程丽带着竹丝编作品亮相世博会“三民馆”,以此为契机,竹丝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:2014年程丽受邀赴美国国会现场演示技艺,编织的熊猫笔筒被美国政府官员收藏;2023年学员徐翠艳制作的“竹编衣”登上巴黎时装周;2024年程丽带领残疾学员编织“胸有成竹、破茧成蝶”胸针,在巴黎残奥会上成为中外嘉宾争相收藏的纪念品……
“艺助行”内陈列的竹丝编作品。中新网记者 康玉湛 摄“竹丝编不仅是手艺,更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。”受访时程丽一边轻抚手中的竹丝一边说,青竹原料需经历刮青、蒸煮、劈丝等20余道工序,100斤竹子,最终只得1两左右竹丝。“竹丝扣瓷”以瓷器为胎,竹丝经纬相扣,结头藏于无形,成品浑然天成。“竹子中空有节,象征虚怀若谷;破土上长,寓意坚韧不屈,这正是中华文化推崇的品格。”
为了更好地传承竹丝编并帮助残障人士,2010年,程丽以竹丝编技艺为载体,免费向残障人士传授竹丝编技艺,并创办公益机构“艺助行”。多年来,她培训300余名残障学员,其中三名学员成为“全国技术能手”。
竹丝编背后传达的善意也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,位于M50创意园的“艺助行”吸引各国友人光顾,法国法中企业协会上海代表处代表、多国驻华大使夫人等外籍人士前来体验竹丝编,在编织体验中感受东方美学,也被艺助行的理念打动。
“他们带走的不只是工艺品,还有对中国助残理念的认同。”程丽介绍,艺助行非遗助残模式被中国残联指定为“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,2023年被中国残联和中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“美丽工坊”。
“手艺不是‘独门秘技’,而是全人类的财富。”程丽打破手艺“传内不传外”的行规,将技艺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。2023年,程丽带着上海残疾学员以“传帮带”模式,在云南帮助残疾人学习竹编技艺,经过数月培训,已有多位残疾人实现了灵活增收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助残的意义,2023年,她启动“艺起疗愈”计划,让健康人与残障者共编材料包,“以手艺治愈心灵,用合作消除隔阂”。
从四川到上海再到国际舞台,程丽以竹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桥。“未来我想建一座竹丝编博览馆,让各国工匠在此交流。每一根竹丝都会说话,它们讲述中华文化,也连接着人心大爱。”(完)
- “星舞少年 跃动两岸”两岸街舞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在沈阳举行
- 4月销量同比增长53%,蔚来“产品大年”酝酿新规模
- 寻味古镇 浙江游埠五一假期游人如织
- 途虎养车发布2025年“五五购物节”大促方案 总优惠力度超10亿
-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慧能源分论坛在福州举行
- (粤港澳大湾区)中国在建世界最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首片钢箱梁架设完成
-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临清高速公路通车
- 广交会观察:中国智能园艺用品吸引境外采购商
- 2025外贸优品惠扬州活动启动 助力外贸企业拓市场
- 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举办:新势力“登台” 前沿科技汇集
- 浙江启动餐饮消费欢乐市集 催热舌尖经济
- 四川:一季度契税新政减税超12亿元 近8万户购房家庭享红利
- 浙江启动“货通全球产业带出海计划” 助企纾困拓市
- 杭州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机制
- 中日韩共用汉字论坛聚焦汉字国际传播新途径
- 港澳青年对话杭州“科技新贵” 共探创新驱动力